避难硐室门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生命安全,需严格遵循“日常规范操作、应急正确响应、严禁违规行为”三大核心原则,以下是具体使用注意事项,涵盖日常管理、应急场景、维护配合及禁忌要求:
一、日常使用与管理注意事项
1. 保持通道与门体周边畅通
门体两侧(内外各1.5米范围内)严禁堆放杂物、设备、材料等,避免紧急情况下阻碍门体启闭或人员疏散。
禁止在门体、门框上悬挂重物、焊接附加构件,或涂抹腐蚀性物质(如强酸、强碱),防止破坏门体结构和密封性能。
2. 规范日常启闭操作
手动门操作:开启时需先解锁所有锁紧装置(如螺栓、卡扣),匀速推动/拉动门扇,避免暴力撞击;关闭时确保门体与门框完全贴合,逐一点位锁紧,不得遗漏任何锁紧机构(否则会导致密封失效)。
电动/液压门操作:日常测试时需按控制系统面板提示分步操作,确认门体启闭顺畅后再关闭锁紧;严禁频繁启停或强制手动干预电动机构,防止机械故障。
3. 定期检查门体状态(日常巡检必做)
每日查看门体表面有无变形、锈蚀、裂缝,密封胶条是否完好(无老化、脱落、破损)。
测试门锁、把手等部件是否灵活,压力平衡阀是否处于正常闭合状态,观察窗玻璃有无裂纹、污渍(影响观察时及时清洁)。
确认声光报警装置、应急照明、荧光标识是否清晰有效,无遮挡。
4. 严格控制使用权限
非授权人员不得擅自操作避难硐室门,严禁随意开启、关闭或调整门体相关设置(如压力平衡阀阈值、传感器参数)。
井下/高危场所需配备专人负责门体管理,记录日常启闭情况(如检修时开启需登记,检修后及时关闭锁紧)。
二、应急场景下的使用注意事项
1. 灾害发生时的正确进入与关门流程
人员进入时需快速有序,避免拥挤堵塞;进入后立即关闭门扇,先手动锁紧所有锁紧点(从两侧到中间,确保均匀受力),再检查密封状态(如门缝无透光、漏风)。
若门体配备充气密封气囊,关闭后需立即启动充气装置(手动或自动),确认气囊充气压力达标(通常0.2~0.5MPa),增强密封效果。
2. 应急状态下的门体操作禁忌
爆炸、火灾、有毒气体泄漏等紧急情况时,严禁在门体未完全锁紧前停留或试图再次开启,防止外部冲击波、有毒气体渗入。
若门体因压力差无法开启(如硐室内压力过高),需先通过压力平衡阀泄压(手动开启阀门至压力稳定),再解锁开门,不得强行撬门(会破坏密封结构)。
3. 利用安全附件辅助判断
通过观察窗监测外部环境,避免盲目开门;借助气体传感器显示数据(如O?浓度≥18.5%、有毒气体浓度达标),确认外部安全后再开启门体撤离。
若声光报警装置触发,需先排查原因(如气体超标、门体未关严),处理完毕后再复位,不得直接切断报警电源。
4. 多人避难时的协同操作
指定专人负责关门锁紧、检查密封状态,其他人快速进入硐室并远离门体周边,避免影响操作或被门体挤压。
撤离时按“先出后关”原则,确保所有人员撤离后再关闭门体,不得在人员未完全撤离时强行锁紧。
三、维护配合与特殊场景注意事项
1. 配合定期维护的要求
维护人员进行校准(如传感器)、润滑(如合页、锁紧机构)、更换配件(如密封胶条、滤芯)时,需全程配合,提供必要的操作空间,不得干扰维护流程。
维护后需现场测试门体启闭、密封性能,确认合格后在维护记录上签字,方可恢复正常使用。
2. 特殊环境下的使用调整
潮湿/水灾场景:关闭门体后需检查底部止水带是否压紧,门框周边无积水;若有渗水,及时用应急密封材料(如密封胶泥)封堵缝隙。
高温/火灾场景:避免触碰门体高温部位(如门扇外层),利用防火密封组件的膨胀特性(遇火膨胀封堵缝隙),不得擅自拆除防火附件。
- 防爆场景:确保门体金属部件导电良好(如门框与门扇接地连接),严禁在门体附近产生静电火花(如携带易燃易爆物品)。
3. 故障应急处理
若门体无法关闭或锁紧,立即启用备用避难硐室,并通知维护人员抢修,同时用临时密封材料(如防水布+密封胶)封堵门缝,减少风险。
传感器报警、密封失效等故障时,不得继续使用该硐室,及时撤离至安全区域,待故障排除并验收合格后再投入使用。
四、严禁事项(核心禁忌,违者可能导致安全事故)
1. 严禁将避难硐室门作为普通通道门使用,或长期处于开启状态。
2. 严禁擅自拆除、改装门体结构(如切割门扇、移除加强筋)、安全附件(如气体传感器、压力平衡阀、密封胶条)。
3. 严禁用普通材料替代专用配件(如用普通橡胶条替换防爆密封胶条、用水泥砂浆填充门框缝隙)。
4. 严禁在门体周边动火作业(如焊接、切割),若需检修动火,需先移除门体附近易燃物,做好防火、防爆措施,作业后及时清理现场。
5. 严禁隐瞒门体故障(如密封失效、门锁损坏),发现问题需立即上报并停用,待修复后再使用。
避难硐室门的使用核心是“日常保完好、应急保密封、操作保规范”,需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和正确的应急操作,确保其在灾害场景下能有效隔离外部风险,为避难人员提供安全庇护。所有相关人员(如管理人员、作业人员)需熟悉使用流程和禁忌,定期参加培训演练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防护失效。